离愁一身
靖苏 / 诚台 / 凯歌
 
 

【靖苏】剑桥元祐史 绪论(下)

一个脑洞,只有绪论,分上下节。上节地址点我

灵感源于新垣平先生的《剑桥倚天屠龙史》。

*

元祐四年梅长苏称病入住金陵谢府休养,未几搬出,迁入苏宅。当时的太子萧景宣和誉王萧景桓夺嫡之争如日中天,都想招素有“麒麟才子”美誉的梅长苏入幕为宾,礼品一车一车地送至苏宅,又一车一车地被原样退回,反倒是靖王萧景琰,长年在外带兵,似是不谙朝政,只在梅长苏被梁武帝尊为“客卿”之后,在新年时有过贺礼往来。时人皆称赞靖王不结交党羽,又礼贤下士(注①)。

注①:参见《世说新梁语》,程知忌,凤阁印书馆,2000年。

萧梅关系的转折点通常认为发生在著名的“逆犯卫峥被劫”一案之后。萧景琰因言辞之间对赤焰军多有回护而触犯龙颜,武帝猜忌靖王参与劫囚而将他禁足,严加审查。后来案情明了,劫囚一案系中央特务机构悬镜司首尊夏江蓄意栽赃嫁祸(注②),武帝忧心靖王不善处理人脉关系,易遭小人暗算,遂而指点萧景琰多拜见梅长苏,学习权衡利弊之术。此后靖王便三五不时造访苏宅,往来密切,有时还携蔡荃沈追等人一同前往。

注②:参见《梁书·武帝本纪》、《梁书·夏江列传》,姚思。

然而根据考古挖掘发现,梅长苏极有可能在入京之初便开始辅佐当时尚无任何亲王头衔的靖王。一九九九年,在现南京飞流大道附近出土了一个南朝梁的陵墓,亲王礼制,而根据碑文的记载,该陵墓的主人竟然就是梅长苏!碑体本身已经大面积腐坏,从仍能辨清的内容来看,碑文作者曾与梅长苏在密道内共谋大位共平逆案,念念不忘其相佐之恩相伴之情,不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行文避讳,学界几乎一致认定该碑文出自萧景琰之笔。

陵墓位于原苏宅地底,由一个密道改建而成,墓室周围有封堵后又重新挖开的痕迹,内有不少青铜玉器都刻有一种特殊纹路。经著名南梁民俗学者列教授考证,该纹路乃是靖王未封亲王时期的专用府纹(注③)。考古学者们还在墓室内发现了一个特制的铜质铃铛,其形状和萧景琰的陪葬铜铃十分相似,由此意外解开了学界争论了十多年的谜题——为何萧景琰会携这样一件不符帝王风格的物件入棺。史学家们本以为这或与皇后柳氏有连系,然而梅陵的发现说明萧景琰棺内的铜铃极有可能更与梅长苏息息相关。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这段在密道相商朝政的时间对萧景琰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贺礼往来”这般简单。早在萧选教导萧景琰多多拜会梅长苏之前,他们应该就已经私下相会多次,而原太子萧景宣被废黜为献王,表面上是誉王最后赢得了圣心,背后更可能是梅长苏为靖王出谋划策的结果。

注③:参见《梅陵青铜与南梁器皿文化》,列战英,《南北朝民俗研究月刊》2000年1号,69页。

萧景琰和梅长苏公开来往之后,靖王对这位谋士的关心呵护也是有目共睹。常随萧景琰前去苏宅的沈追曾回忆说,因为梅长苏患有宿疾,十分惧寒,所以靖王对苏宅的保暖措施非常上心,冬日里每次都要确定室内有足够的火盆,有时见梅长苏脸色苍白,还直接脱下身上的狐裘披于他身上。众人议事议得晚了,靖王还会替梅长苏送客,又担心梅长苏身体欠安而常留在苏宅照顾。沈追还向同僚蔡荃感叹,人生能得一贴心知己若此,夫复何求!(注④)

注④:参见《忆苏哲书》、《松柏赋 遥寄蔡荃》,沈追。

元祐六年,南梁与大渝的战事爆发,梅长苏主动请缨前去征战,萧景琰一开始坚决反对,最后迫于情势答应。梅长苏是否在出征之前就预知自己将要客死他乡现已不得而知,但萧景琰当时对他的身体健康是极度不安的。当朝首席外交官言阙曾在平反赤焰一案中挺身而出,他的独子言豫津也是梅长苏好友,后与他共赴梁渝边境。他在出发前曾拜访苏宅,已是太子的萧景琰碰巧也在。后来他作诗回忆当时场景,形容萧景琰神色憔悴,寸步不离梅长苏,两人前一刻还好好地谈论着朝政革新之法,后一刻却突然停顿下来,但见萧景琰泫然欲泣,梅长苏欲言又止(注⑤)。

注⑤:参见《悼长苏诗 其一》、《悼长苏诗 其五》,言豫津。

必须指出的是,梅长苏在元祐六年战死大渝沙场一事本载于南梁史册,萧景琰也确因为抄录梅长苏的名字而每每悲戚过度。然而中国翔地大学历史系的蒙教授又指出了新的可能(注⑥)。萧景琰本来在登基后下诏每年于梅长苏忌日额外休朝一天,可不知道为什么三年后该惯例突然被取消,时人皆以为天子终于释怀故人之死。可蒙教授指出,通读萧景琰诗作,可以发现登基三年前后是他诗作基调的转变节点。在这之前,抒发治国情怀居多,少数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都是在望梅思人。而在这之后,基调突然明朗,尤其在《咏梅 其二十九》中,他明确表达出了看见梅花盛放焦急与故人共赏的心情,与他之前独自在梅花树下伤怀的意境截然不同。这让人怀疑是否梅长苏当时在大渝边境并未战死,反而在五年之后病愈归来。

注⑥:参见《梅长苏生卒年份细究》,蒙挚,翔地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同年一向不铺张的萧景琰在宫中大兴土木,另建一间别致雅苑,此后奏折批晚了便直接去该苑休息。苑内遍植梅花,向来不畏寒的他还一反常态地备下大量火炉。更为蹊跷的是,七年之后,身体健朗的萧景琰突发性咳血不止,太医诊断是急火攻心。可当时大梁内外安定,何事将他逼至如此地步?蒙教授猜测也许是梅长苏在此时生命垂危,萧景琰悲痛过度,以致咳血。同年诗作也印证了天子常因忧思过度而被噩梦缠身,论及生死轮回亦常有之(注⑦)。

注⑦:本节所提及萧景琰诗作均可参见《萧景琰全集》,蒙挚编,翔地大学出版社,2004年。

根据《天保起居注》的记载,临终之前,萧景琰突然开始呓语故人名字,不知道他弥留的时候看见的是怎样的景象,这其中是否有已经故去的梅长苏,而他又为何会要求铜铃入葬。那或许是萧梅二人之间的秘密了。他们相伴十数年,萧景琰称赞梅长苏七窍玲珑心,面面俱到,智计天下无双,梅长苏也钦佩萧景琰一身浩然正气,赤子之心长存,是不二的帝王之选(注⑧)。如果真如《琅琊榜》论断的那样,梅长苏就是林殊,那这份相知之情更是始于少时,跨越几度生死。他们二人凭着平反冤案的坚定信念,彻底逆转了当时几乎是尘埃落定的朝局,重新给了南梁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注⑧:参见《梅园笔谈》、《与景琰书》,梅长苏。

斯人已逝,只留下几块石碑供后人凭吊。不论金陵漫天飞雪中梅长苏如何殚精竭虑,还是武帝寿宴时萧景琰如何为平反冤案而承受天子暴怒,都已随他们长埋地下,我们只能在想象中拼凑这位千古名帝和他至交好友当年的风采了。

13 Dec 2015
 
评论(24)
 
热度(304)
  1. 共8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流光一瞬 | Powered by LOFTER